荷苞嶼生態園區
|
【荷苞嶼生態園區】建立沿革
園區可採用串、並聯擇一之方式進行水質淨化,串聯方式為將原有荷苞嶼生態園區一期之放流生態區與二期進流區埋設聯通管,將一期放流水導入二期;並聯方式為由抽水站埋設管線將河水導入二期之進流區內。在人工濕地深度約0.4~0.6m之淨水池中種植各種型式之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性、沉水性及浮水性植物,利用附著植物根系的微生物分解水中污染物,且藉由水生植物之光合作用提供水中溶氧,以利進行好氧分解,達到污染物降解及水質淨化之目的。最後經由放流渠排放至荷苞嶼大排。
以河川水質改善為目標,故在景觀美化方面應以簡單清新並能營造親和力為主要目標,設計上應以柔合化且避免有太過僵硬之處理設備,並配合適當植生之選用,使附近居民願意接近而不排斥,如生態島、木棧道、植草磚步道、生態解說牌及告示牌等,木棧道與植草磚步道構築成人行步道,木棧道將跨越濕地內各處理單元,植草磚步道則供參觀者沿濕地邊行走及觀賞,同時配合選用嘉義縣縣樹及縣花(台灣欒樹、玉蘭花)及多種景觀植物配合人工濕地之挺水性、浮水性及沉水性植物交叉種植,使其具觀賞及經濟價值,並可達到休閒、教育及生態保育之功能。
濕地種植各種型式之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性植物(香蒲、台灣水龍、過長沙、雲林莞草及輪傘草等)、沉水性植物(如水蘊草、金魚草等)及浮水性植物(如白花水龍、睡蓮等),另有多種景觀植物,如嘉義縣縣樹及縣花(台灣欒樹、玉蘭花)及台灣樹蘭、杜虹花、大葉黃揚、單子蒲桃、銀葉樹等。溼地池中有大排中多種魚類,如鯽魚、鯉魚、苦槽仔、琵琶鼠魚等。
|
2018-01-08 |
 |